□谢美慧(南昌大学)
近日,国家网信办发布通报,针对小红书在热搜榜单重点环节“频繁呈现多条炒作明星个人动态和琐事类词条等不良信息内容”的违规行为,依法开展查处工作。然而,作为备受当下年轻人喜爱的社交平台,小红书此次“翻车”所暴露出的问题,远不止于通报直指的一次内容管理的疏忽。 (9月11日 红星新闻)
表面上看,小红书被查是因违规炒作明星内容,未落实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,对网络生态造成了破坏。但深入剖析,这实则反映出平台在短期流量诱惑下,主动放弃自身核心价值主张,背离“生活分享”的平台定位,将本应属于大众的公共讨论空间,让渡给了饭圈的私域流量,才最终迎来监管的“利剑”。
回看小红书曾经的价值主张——帮助年轻人做出更好的生活消费决策,其初心与定位清晰而动人。同时,其核心竞争力,也正是来源于UGC(用户生成内容)的真实性与“利他性的种草文化”。在这里,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经验都有可能成为他人的行动指南,有机会帮助他人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决策焦虑。小红书最初想要营造的,正是一个鼓励分享、尊重多元、充满善意的社区氛围——通过发布笔记,分享者收获的是被认同的满足感,而阅读者获得的是切实可行的参考建议。这种双向奔赴的价值主张,共同滋养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内容生态。
然而,当平台流量的天平开始向饭圈文化倾斜,平台的社区氛围也随之悄然改变。这种转变的催化剂,往往是一位头部明星的入驻。例如,当演员赵露思因个人原因注销微博,转而将小红书作为分享日常的主要窗口时,其庞大的粉丝群体也随之涌入。这本是个人自由的选择,毕竟追星也是年轻人正常的兴趣爱好之一。但问题在于,平台似乎从中看到了“流量密码”,动了“歪心思”。它开始利用算法,将赵露思的日常点滴进行高强度、跨圈层的推荐,使其内容频繁占据普通用户的首页和热搜榜。更值得玩味的是,当不少网友因此调侃平台不如改名为“小露书”时,平台非但没有反思,反而又顺势创造“赵露思 小露书上新”新词条,主动认证这一戏称,仿佛在宣告对这种流量模式的拥抱与肯定。
这一系列操作,实质上是将平台的核心资源,最大程度地向明星娱乐内容倾斜,使其从一个公共的“生活分享”社区,悄然异化为一个专属的“娱乐追星”平台。这种定位的偏移,不仅是对平台初心的背叛,更是对那些分享真实生活、创造实用价值的普通博主及其对平台贡献的漠视与变相否定。
那么,平台如此“顺水推舟”,甚至不惜背叛初心、模糊定位,其背后的驱动力究竟是什么?答案或许并不复杂,直指互联网行业一个老生常谈却又无法回避的问题——流量焦虑与商业变现的压力。明星自带流量,能以最低成本、最快速度拉动这些核心指标,这对平台而言是极具诱惑力的“增长引擎”。然而,这种增长模式极易形成路径依赖,一旦尝到甜头,平台便可能会沉迷于此,忽视内容生态的健康度与用户群体的多样性,最终导致“劣币驱逐良币”——那些有价值的消费决策内容被淹没在娱乐八卦的汪洋大海中。
此外,还需要注意的是,小红书的这次“翻车”,绝非偶然,而很可能是整个互联网行业“流量病”爆发的一次集中表现。从微博到抖音,许多平台都曾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类似的过程:从垂直领域的“小而美”,到追求流量后的“大而乱”,倘若继续放任自流,终将滑入“公地悲剧”的深渊——每个平台都为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过度开采“用户注意力”这片公地,最终将导致内容质量下降、用户认知能力衰退、社会理性共识被消解、创新能力枯竭,甚至是整个网络生态的恶化等情形。
对于小红书及其他平台而言,真正的“长期主义”,不该是追逐转瞬即逝的流量泡沫,而应是深耕社区价值,构建健康、多元、可持续的内容生态。平台应回归初心,思考如何利用自身的技术和社区优势,去放大“真善美”,抨击“假恶丑”,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。这不仅是规避监管风险的需要,更是赢得用户长久信赖、实现基业长青的根本。
归根结底,网信部门对小红书的这次查处,不仅仅被视为对一家平台的监管处罚,更应成为整个互联网行业深刻反思的契机。它提醒我们,任何平台若在流量与社会责任之间失衡,在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之间迷失,终将付出沉重的代价。唯有当平台真正意识到,其存在的意义不仅在于聚拢眼球,更在于肩负起塑造认知、引领风尚、服务社会的责任,才能在流量至上的商业竞争中,真正立于不败之地。
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,仅系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红网立场。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