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都清楚,2016年韩国决定部署“萨德”导弹防御系统时,国际舆论瞬间被点燃,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。“萨德”的全称是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,主要任务是拦截朝鲜可能发射的中远程导弹。当时的朴槿惠政府认为,朝鲜频繁的导弹试射对韩国构成严重威胁,单靠自身难以完全应对,因此决定与美国合作,在庆尚北道星州郡部署这一系统。然而,这一决定立刻引起中俄的强烈反对。中国尤其担心“萨德”的雷达探测范围过大,可能监控到中国本土的军事活动,从而打破地区战略平衡。韩国政府强调部署完全出于自卫,但中国并不接受这一说法,随即采取经济反制措施,例如停止中国赴韩旅游团,限制韩流文化传播,乐天集团在华业务遭遇重创。韩国出口与消费受到严重打击,两国关系迅速降至冰点,社会舆论和媒体长时间被抵制与抗议所充斥。
几年之后,人们发现有关“萨德”的新闻声音逐渐淡去,并不是突然消失,而是随着韩国在外交和国内政策上的调整而逐步降温。文在寅政府上台后,并没有立刻推翻前任的部署决定,而是采取拖延与缓冲策略。他宣布进行环境评估,延迟后续设备部署,以此缓和国内外矛盾。然而,当2017年朝鲜试射洲际导弹后,韩国仍把剩余设备运至星州,但与此同时,文在寅派出特使访问中国,展开艰难谈判。经过数月磋商,2017年10月31日韩中双方发布联合声明,韩国作出“三不”承诺:不追加部署“萨德”、不加入美国导弹防御体系、不推动韩美日军事同盟。中国也随之恢复正常外交与经贸往来。很快,双边贸易与旅游业逐渐复苏,2019年韩国对华出口额达1362亿美元。虽然乐天集团在华的损失难以完全弥补,但关系的修复让局势趋稳,“萨德”也逐渐从舆论中心退居幕后。
事实上,韩国新闻安静下来的更深层原因是其自身硬实力的提升。部署“萨德”并不意味着完全依赖美国,韩国政府同时大幅增加国防预算。2017年军费达到40万亿韩元,2018年进一步增至43万亿,用于开发自主导弹系统,例如射程延长至800公里的“玄武-2”。军方频繁进行联合演习,提高应对朝鲜挑衅的能力。与此同时,韩国在经济层面积极推进创新增长战略,集中投资半导体与生物科技等优势产业,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。文化产业也持续输出,K-pop和韩剧的影响力不断扩大,公众注意力逐渐转向经济发展与娱乐生活。政府也引导媒体更多报道冬奥会、经济改革等议题,让“萨德”自然淡出头条。
更重要的是,韩国在外交上展现了独立性。中国当初施压,正是认为韩国完全跟随美国。但韩国通过谈判和承诺,展现了在大国博弈中的分寸感。这一策略不仅缓解了紧张关系,也让中韩经贸逐步回暖。尹锡悦上台后,并未扩大“萨德”部署,而是维持现状,继续遵守“三不”。即便2023年中国再度提及“萨德”问题,韩国外交部也以“主权问题不容干涉”回应。两国领导人随后实现互访,经贸合作持续推进,新闻中几乎不再将“萨德”作为矛盾焦点。
展开全文
回顾整个过程,从2016年宣布部署到2017年正式安装完成,韩国经历了国内抗议与外部压力的双重考验。星州当地居民担忧电磁辐射,频繁抗议,警方不得不介入维持秩序。与此同时,中国经济反制让韩国企业一度陷入困境。但韩国政府采取“边部署、边谈判”的策略,逐渐稳住局面。文在寅2017年底访华,签订多项经贸协议,促进旅游与文化交流恢复。2018年之后,韩国出口市场更加多元化,不再过度依赖单一市场。军事上,韩国研发类似“铁穹”的短程防御系统,进一步增强国防自主能力。2023年韩美联合军演虽然引发中方不满,但并未激化矛盾。
国际局势的变化也使“萨德”问题逐渐淡化。朝鲜问题的焦点转向核谈判与首脑会晤,例如2018年文在寅与金正恩的板门店会谈,以及2019年特朗普的介入。这些重大事件吸引了全球关注,“萨德”则逐渐沦为背景。中国自身也面临中美贸易摩擦等挑战,无暇过度纠缠。与此同时,韩国利用机会发展军工产业,武器出口规模增加,经济韧性进一步增强。
综上,韩国在“萨德”问题上的经验表明,一个国家的安全不能完全依赖外部力量,而必须通过外交智慧与自主实力双管齐下。韩国既坚持了国防部署,又通过谈判和承诺缓解外部压力,最终实现关系恢复。2024年尹锡悦访华时,双方重点讨论供应链合作,而“萨德”几乎没有被提及。事实证明,当一个国家有足够的底气时,曾经的巨大争议也会自然降温,最终成为一种新的常态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